最近认识了很多新朋友,交流后发现,有做媒体的,有做运营的,有做营销的……还有干脆自己做企业的。
别看大家职业、行业各不相同;其实,我一直觉得,咱们都在做一件事。
或者说,都在围绕同一个东西做事——符号。
咋一听可能会懵,其实我们经常接触它:
比如做媒体,主编常提的内容「调性」、或者做运营,总监常说的活动「逼格」、又或者自己是老板,想打造的「品牌」,讲白了,都是在谈「符号」。
今天这篇文章,我会把上面这些玄乎的概念,一次给讲清楚。让我们能够用「符号学」,这个更大的视野,去理解手上的工作。
我将从 4 个方面切入:
符号如何影响行为;
什么是符号;
商业世界中,符号怎么起作用;
如何打造符号。
01 符号如何影响我们
最近周杰伦发了首新歌,一批 80、90 后感慨说青春回来了。
为什么周董能唤起回忆?
因为在 80、90 的青春里,他们常听周杰伦的歌;(废话)
更进一步,周杰伦和那段记忆,绑在了一起。
只要一听周杰伦,就好像抓到了记忆的线头,把整个青春从脑子里提了出来。
也就是提到「周杰伦」,就能想到青春。
这里的「周杰伦」,即是一个符号——一把打开内心世界的钥匙。
这种符号还有很多,用对了,能拿来挣钱。
比如下面这张图:
别笑,这是一个很经典的符号使用案例。
对于 70、80 后来说,青春记忆里的「兄弟」,大概就是港片里「香港古惑仔」的样子。
所以看到郑伊健、陈小春、古天乐、渣渣辉,就能勾起他们的青春,他们对兄弟情的怀念。
这些港片明星,即是符号,让人「看到即想到」的符号——一把打开内心世界的钥匙。
虽然广告很 low,但能这样大规模、重复地做投放,证明这个符号一定有效。